向大自然学习色彩,应该是很容易的,却没那么理所当然。喜马拉雅山区的人,沉浸在原野中,几乎与世隔绝,无接缝融入蓝天白云,完全没有学习的过程。
猩红色沙丽裹身长裙,小碎花墨绿贴身露脐上衣,橘红色随意夹缠的腰巾带,头顶满藤篮碎石袅袅前行,身形窈窕地抵达建筑工地,倒出碎石,缓缓起身后,我才看见那幽黑脸庞上闪闪发光的双眼,以及沾染艳红胭脂的厚唇,竟是这样的好看。转头注意到一起缓步来回的工地同伴,各个阿娜多姿,深蓝搭艳黄,或水蓝与粉红,深紫、棕色与金黄滚边墨绿,不论如何色彩缤纷,总能缀饰得宜,不象是去上工,倒象是要一起赶赴盛宴般,有说有笑地在艳阳下劳动。
三十年来,进出XXX区无数次,这样的画面,仍让我惊奇。无论走到哪个城镇,乡村也好,豪华酒店也罢,粗棉布或丝绸锦缎,尼泊尔与印度妇女,天生便懂得善用大自然各种美艳的色彩,无论是多复杂的配色,从来不突兀,即使是穿在目不识丁的赤脚村妇身上,甚至贴身多日未清洗,沾尘带灰的,亦难掩夺目风华,遑论那光彩耀眼的城市贵妇,更是珠宝满身地闪亮却不俗气。我研究了半天,没搞懂这么多的颜色全穿戴在身上,竟能不刺眼,**色感,是天生的还是文化传承?
色感,可以被教育吗?
有回跟XXX大学教学四十年的朋友谈到美感,随手指向路人甲乙,穿衣的样貌,可以让人编织猜测出身背景生活故事。姑且不论剪裁合身与否与搭配品味,就连小首饰穿戴与披肩选用,都能露出来自何方的端倪。当她挥手与路上巧遇的朋友告别,我马上说:“她应该是早期移民美国的华侨,较近刚返台。”朋友讶异,怎么看出来的?“花披肩,耳环,项鍊,直筒裤。我们平时不会这么穿戴去逛街看电影。”
欧洲人比较讲究颜色协调与剪裁,而美洲人则用色大胆鲜艳而宽松,前者看似随意却**不随便,后者则看似缤纷刻意却略带粗野。东方人去了这不同的两大洲,自然会被传染搭配色调,却仍会拘泥于原有的惯性,除非是落地生根的**代,否则很难放下原生地品味。
此外,从事服务业或办公室白领,自然又有不同的穿衣哲学,而在不同行业的办公室环境,又会产生落差,譬如同样在媒体服务,报社记者、编辑与时尚行业的编辑,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色调。曾经在报社与时尚杂志都工作过的朋友说:[一进报社就是灰蒙蒙一片,进了杂志社,便眼睛一亮。]而金融业又更显著地,惯性整齐端庄,随时准备参加大会议地严肃,贴身而典雅利落。
我自己在旅行不同国家时,也会根据不同场合,挑选收拾行李的方式,但无论如何,行李维持10公斤左右,即便是有正式宴席。